<P > </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本節(jié)試圖說明貨幣的本質(zhì),以及貨幣的制造發(fā)行原則。</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認為,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這個定義有兩個錯誤。</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 </FONT>因為所有的商品交換都不是等價交換,所以等價物是不存在的,所以貨幣不是等價物。例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FONT>斤大米換一只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FONT>斤大米的價值是已經(jīng)確定了的,即生產(chǎ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FONT>斤大米所用的勞動時間;一只羊的價值也是已經(jīng)確定了的,在交換的時候,它們的價值不可能恰好相等,所以羊不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FONT>大米的等價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FONT>斤大米也不是一只羊的等價物。這個前面一節(jié)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了。</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 </FONT>貨幣不是商品。作為商品,必須有用處,即有使用價值,可是貨幣沒有用處。就拿金銀來說,即不能吃也不能喝,有什么用處?有人說,用金銀做成金碗或銀碗或首飾,你能說沒有用處嗎?這樣說不對。因為金銀做成用品被使用后,它就不再是貨幣了,就退出市場流通了,所以說作為貨幣的那些金銀還是沒有用處的。任何一個人用商品換來金銀,可以說都不是想使用它,而是想繼續(xù)用它交換別的東西。如果一個人用自己的商品換來金銀做成用具或直接換來金銀制品,那么這就是物物直接交換,而不是買賣。</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也承認作為貨幣的金銀沒有使用價值,不是商品,所以它就認為貨幣是特殊的商品。特殊的地方是:其他商品都必須有使用價值,唯有貨幣可以沒有使用價值。用這個“特殊商品”就把這個矛盾含糊過去了。科學里是不允許出現(xiàn)特殊的,一出現(xiàn)特殊,就證明這個科學不正確。例如,數(shù)學中認為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底和高的乘積的一半,如果有一個三角形不符合這個規(guī)律,就證明這個規(guī)律錯誤。</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好了,關(guān)于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中貨幣的定義就不說了。下面我要說的是,既然這里已經(jīng)把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中的貨幣的定義給否定了,那么貨幣是什么呢?</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貨幣是欠條,本質(zhì)是欠條。不管是金銀、紙幣、電子幣,本質(zhì)都是欠條。我這個理論可以叫貨幣欠條論,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的那個理論可以叫貨幣等價物論。下面就從商品交換來解釋一下貨幣為什么是欠條。</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宋體>假設(shè)我們所處的是原始社會的末期,那時產(chǎn)品的種類已有很多,商品交換已很普遍,但還沒有貨幣,還處在物物交換階段。物物交換非常麻煩,不一定一次就能交易成,有時需倒換幾次才行,把貨物帶來帶去很不方便,于是就有人開始動腦筋了。<o:p></o:p></FONT></P>
<P ><o:p><FONT face=宋體> </FONT></o:p></P>
<P >這一天,有個織布匠叫張三的,想用一匹布換一口袋小麥吃,但他又不想把布扛到市場上去,或者是他沒有現(xiàn)貸,因此他就想了個法子,拿自己家特有的一樣東西作信物到市場上去交換,或者在一片龜甲上(也可以是一塊金子上)刻上“一匹布”的字,并把龜甲砸成兩半,拿其中的一半到市場上去交換。到了市場上,碰到個想拿小麥換布的,叫李四,他就要用那半片龜甲或那個信物換一口袋小麥。當然要跟李四講明:“以后拿這半片龜甲(或這個信物)就可以到我家換一匹布!崩钏目隙ú辉敢狻K赃@次交易能成功的條件有三個:⒈這兩個人必須相識,或有中人介紹;⒉李四知道張三是個織布的,家境富有,確實能支付起一匹布;⒊李四知道張三一貫很守信用。有了這三個條件,這次交易才能成功。第一次明顯要費不少口舌。當李四把龜甲或信物拿回家后,到需要做衣服穿的時候,他就可以拿著龜甲或信物到張三家去換布。如果他不急需衣服穿,而是急需鐮刀、鋤頭用,他就可以拿著龜甲或信物到鐵匠鋪找朱五去換。當然朱五也不會同意,所以這次能不能交易成功,也取決于朱五對張三和李四的了解程度。同時,朱五還要到張三那兒去核對,李四拿的龜甲或信物是不是他給的,能不能換一匹布?當查證屬實后,這次交易又成功了。后來,朱五就拿著龜甲或信物到張三家里換了一匹布用,這一輪交易就算完結(jié)了。張三把龜甲或信物收回后,可以銷毀,也可以保留起來,下次使用。往后,張三每次交換都用龜甲或信物作替代,一次比一好用。原來他給雇工的報酬都是用實物支付的,這時也一律改用信物或龜甲支付。工人拿著信物或龜甲,可以到張三家去換東西,也可到市場上去換。什么時候需用什么時候去,要多少換多少,格外方便、靈活。隨著使用次數(shù)增多,人對它越來越熟悉,愿接受它的人也越來越多。最后,不管是誰,不管他了解不了解張三,只要見到這樣的信物或龜甲就給貸。這時,這種信物或龜甲就可算作貸幣了。再后來,又有幾家大戶跟著仿效,于是市場上就同時有幾家的信物或龜甲在流通,又產(chǎn)生了新的不便——各家的不能通用。例如,有人拿楊六家的信物或龜甲到張三家去換布,張三不同意,這人沒法,只得去找人兌換。為了解決這個麻煩,幾家經(jīng)過協(xié)商,各家的信物或龜甲可以通用,然后各家再交涉。再后來,經(jīng)過發(fā)展,各家都采用了統(tǒng)一的信物或龜甲,上面不注明實物及數(shù)量,改成統(tǒng)一的單位,于是真正的貨幣就誕生了。接下來,隨著對貨幣數(shù)量和質(zhì)量要求的提高,又出現(xiàn)了專門別造貨幣的工廠。誰需要貸幣,誰就到它那兒租借,用完后要悉數(shù)歸還,并付租金,它就靠這個生活。這種情形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回過頭去,再看看一開始張三使用過的信物或龜甲,就可知道這樣的信物或龜甲就是現(xiàn)在說的欠條。因為人家手里拿著他的信物或龜甲,就說明他欠人家一匹布。所以說貨幣起源于欠條,其本質(zhì)就是欠條。<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從貨幣的整個使用過程來看,貨幣的一生分為四個階段,即:制造——發(fā)行——流通——銷毀或終止流通。<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制造。貨幣在統(tǒng)一之前,都是各家制造各家的;統(tǒng)一之后,由專門的工廠制造。對制造量的限制不嚴,但要夠使用,多一些無妨。<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發(fā)行。貨幣制造出來后,不能直接使用,需經(jīng)過發(fā)行之后才能使用。貨幣不經(jīng)過發(fā)行就使用,和假幣沒什么區(qū)別,可以把它列為假幣。請大家注意:這里說的貨幣的發(fā)行與我們通常說的貨幣的發(fā)行不同。我們通常說的貨幣發(fā)行是指貨幣被制造出來后,ZF把它發(fā)到銀行或者銀行放貸,而這里的貨幣發(fā)行是指商品的主人賦予貨幣以商品的實質(zhì),用它代替商品進行交換或者用它來支付報酬、償還債務(wù)等的行為。例如,織布匠張三指明信物或龜甲就代表一批布,用它來代替一批布進行商品交換,使信物或龜甲在市場上流通起來,這才叫發(fā)行貨幣。對于貨幣的發(fā)行,其中有幾個要點要搞清楚:<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只有商品的主人才有貨幣的發(fā)行權(quán)。物物交換就是拿商品換商品,你一無所有就換不到別人的商品。貨幣參與交換,只是使交換更方便、更靈活,并沒有破壞物物交換的這個原則,所以只有你手里有商品才能發(fā)行貨幣,你沒有商品就沒有資格發(fā)行貨幣。而且,從一開始張三發(fā)明貨幣的前提條件來看,如果他家里沒有布作擔保,別人肯定也不會接受他的貨幣。然而,要是真出現(xiàn)了沒有商品而發(fā)行貨幣的情況,會造成什么結(jié)果呢?假設(shè)張三發(fā)行的信物或龜甲在市面上已使用得很順利之后,他的織布坊倒閉了,家里的布也賣光了,但他仍然拿信物或龜甲去換東西,假使他換的還是李四的小麥。李四看信物或龜甲很熟悉,而且他還不知道張三家里已無布,于是就很痛快地把小麥換給了張三,然后李四再到朱五那兒去換鐵器?墒钱斨煳宓綇埲胰Q布的時候,張三只好閉門謝客,朱五也只好大罵一場而去。朱五為什么換不到東西?根源就在張三的欺詐。張三家的小麥是怎么來的,是交換來的嗎?不是,是騙來的。所以,沒有商品而發(fā)行貨幣,這種貨幣就是空頭貨幣,它的介入,破壞了“一物換一物”的交換原則,純粹是“空手道”式的掠奪行為。在貨幣統(tǒng)一之前,誰發(fā)行了空頭貨幣,眾人都可以直接找到他的頭上,可是在貨幣統(tǒng)一之后,誰發(fā)行了空頭貨幣,究竟是ZF還是哪一個私人,就不好找了,所以這樣的貨幣照樣流通不誤,但最后市場上必然要多余一批貨幣出來,引起貨幣貶值,甚至造成有人拿錢買不到東西,守著一大堆錢凍餓而死。既然沒有商品就無權(quán)發(fā)行貨幣,那么顯而易見,在私有制社會里,ZF也無權(quán)發(fā)行貨幣。同樣,銀行也無權(quán)發(fā)行貨幣。銀行只是貨幣的倉庫,銀行發(fā)放貸款是租借行為,貸款者將錢花出去才叫發(fā)行貨幣。如果ZF和銀行用剛制造出來還沒經(jīng)過私人發(fā)行的貨幣購物或發(fā)放工資,就和上面張三的行為一樣,屬于欺詐,要引起貨幣貶值。ZF購物和發(fā)放工資只能用稅,銀行購物和發(fā)放工資只能用利息。<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在等價交換的前提下,全社會對貨幣的需要量至多為待售商品價值的一半,故不需每個商品的主人都發(fā)行貨幣。通常,誰急需購物誰發(fā)行貨幣,但是他要考慮他的商品是否暢銷。<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對每一個貨幣發(fā)行者來說,他發(fā)行的貨幣量必須和他的待售商品量相當,也就是說,貨幣和商品之間一定要保持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例如,在等價交換的前提下,某人有價值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FONT>元的商品,他就只能發(fā)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FONT>元的貨幣;他發(fā)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FONT>元的貨幣,就必須有價值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FONT>元的商品,或不久之后就能制造出來填補也可。<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流通、銷毀或終止流通。當貨幣從發(fā)行者手里出去,在市場上流通一圈又回到發(fā)行者手里后,如果貨幣是他自己制造的,就要把它銷毀或留作下次有了商品后再發(fā)行使用;如果是借貸來的,應(yīng)將它歸還?傊,該批貨幣已完成了使命,應(yīng)終止其流通。<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綜上所述,可知:貨幣是代替商品進行交換或支付的信物,它是商品的代表,它的本質(zhì)是欠條。貨幣就是貨幣,不是商品,沒有價值,更不是一般等價物。<o:p></o:p></P>
<P >那么,“貨幣等價物論”又錯在哪兒呢?我姑且不說用一般等價物參與交換比物物直接交換還麻煩,它只是以往的經(jīng)濟學家們?yōu)樘骄控泿诺钠鹪炊茉斐鰜淼,就假設(shè)歷史上真出現(xiàn)過一般等價物,而且還假設(shè)是羊,那么金銀能取代羊成為一般等價物嗎?<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乍一看,這只是某人一句話的事,或者是瓜熟蒂落的事,所以一直都沒有引起以往經(jīng)濟學家們的注意,從而就使上面的那個錯誤結(jié)論名正言順地坐上了真理的寶座,最終導致了經(jīng)濟學上疑難重重。因此,對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絕不能忽視。它就和幾千年、幾萬年來天經(jīng)地義的“蘋果落地”也很不天經(jīng)地義一樣,從這里入手,就可以發(fā)現(xiàn)另一片新天地。<o:p></o:p></P>
<P >金銀和羊不一樣,羊的肉可以吃,皮可以穿,它能滿足人的最基本的兩個需要,因此,用羊作為一般等價物,不管怎么說,大家都還能接受。而金銀呢?在當時什么用處都沒有,最起碼對普通老百姓是這樣,所以,如用它作為一般等價物,肯定沒人愿意接受。還是讓我們設(shè)身處地地來想一想吧。假設(shè)你處在那個時代,在金銀成為貨幣之前,某一天,你拿一口袋小麥到市場上去想換點什么。這時突然有個人冒冒失失地拿一大塊金子要和你交換,你能同意嗎?你肯定得先想想,你要金子有什么用,墊桌子腿?所以,你肯定不會同意。只有那個人給你說明用那塊金子可以換其它商品,你才有可能同意,不過,這時金子的實質(zhì)已經(jīng)是欠條了。因此說,金銀自然而然地取代羊成為貨幣是不可能的。金銀成為貨幣的途徑只有兩條:一是官府或民間常將它作為信物使用,遂逐漸演變成貨幣;二是ZF強制使用?墒沁@兩條途徑,不管是通過哪一條,金銀的本質(zhì)都是欠條。第一條就不說了,單拿第二條來說,如果金銀是一般等價物的話,就不存在強制使用的行為,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上也是這么認為的。<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既然貨幣的本質(zhì)是欠條,所以凡是不易偽造、便于攜帶、久藏不壞、易表示多少的東西都可以作為貨幣,并不是非金銀不可。因此貨幣天然是金銀的觀點也該修改了。況且,現(xiàn)在使用的紙幣、硬幣和即將廣泛使用的電子幣,都符合貨幣的四個條件,它們都是很合格的貨幣,比金銀還要合格,所以用它們徹底取代金銀是很有必要的。那么,紙幣、硬幣和電子幣比金銀好在那里呢?第一,紙幣、硬幣和電子幣由國家統(tǒng)一制造,統(tǒng)一管理,不經(jīng)過發(fā)行,不會進入市場。但是金銀很難管理。無論是誰,從地下挖出個金元寶出來,或者偷偷摸摸到深山老林里掏座金礦,挖出來金子,都可以直接拿到市場上買很多東西,爆發(fā)起來。這些金子都沒經(jīng)過發(fā)行,會對市場造成不良的沖擊。這可不是可以忽略的個別現(xiàn)象。自從金銀成為貨幣之后,幾乎都是這樣進入市場的。然而,好就好在金銀的產(chǎn)量很低,而且市場的緩沖能力都很大,每年有一些金銀非法進入市場,市場很快就會把他們消化掉,不會受多大影響。金銀之所以能久居貨幣的寶座不下,受眾生的膜拜,主要原因就是產(chǎn)量低。如果它們的產(chǎn)量也象煤炭、銅鐵的產(chǎn)量那樣突飛猛進,市場早就被沖垮了,它們也早就被撤職了。第二,金銀的流通量不穩(wěn),隨著科技的進步,金銀的作用逐漸被挖掘出來,如做耐腐蝕材料、特殊的導線,這就要造成金銀在流通過程中,有一部分可能要被消費者截留,從而退出流通領(lǐng)域,使流通量小于發(fā)行量,影響市場交換。紙幣、硬幣、電子幣又都沒這個缺點。所以它們都是比金銀還好的貨幣,讓它們徹底取代金銀是完全應(yīng)該的。而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卻不承認它們是貨幣,把它們說成是貨幣符號,純粹是為了遷就貨幣原來的那個錯誤概念,這在科學上是不應(yīng)該的。該徹底砸爛就要徹底砸爛,要象相對論砸爛經(jīng)典物理的老框框一樣,這樣科學才能有飛躍。<o:p></o:p></P>
<P >因為貨幣的本質(zhì)是欠條,所以發(fā)行貨幣不能違背打欠條的原則。打欠條有什么原則呢?答:不能超過自己的償付能力,更不能耍“空手道”欺騙人。這點前面其實已經(jīng)講過,此處不在羅嗦。然而,世上什么樣的角色都有,所以違則發(fā)行貨幣是難免的。不僅私人有這么做的,ZF更厲害。因此,用貨幣參與交換,方便是方便,就是有風險,忽而貶值,忽而作廢,總不如物物交換實在。不過,ZF如能對自己和私人嚴格約束,會好得多。<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以上講的都是關(guān)于私有制社會里的貨幣,公有制社會里的貨幣和它大體上相同,但略有下面三點區(qū)別:<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發(fā)行者不同。在公有制社會里,財富都被ZF掌握,一無所有的是私人,故貨幣的發(fā)行權(quán)在ZF手里,由ZF發(fā)行,由ZF收回。<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發(fā)行量不同。公有制社會實行的是供給制度,不是交換制度,故貨幣的發(fā)行量必須與待分配的消費品的價值量相等。發(fā)行量不合適,將造成幣值不穩(wěn)。<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作用不同。在私有制社會里,貨幣是交換的媒介,在私人與私人之間起作用;在公有制社會里,貨幣是供給的媒介,在ZF與私人之間起作用。<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為什么只把金銀看作貨幣,不把紙幣看做貨幣呢?還是緣于那個等價物論。它認為貨幣和商品進行交換,兩者的價值必須相等,而紙幣消耗的勞動時間很短,價值很低,故不能和商品的價值相等,所以它就只好不承認紙幣是貨幣,更不承認電子幣是貨幣。<o:p></o: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