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聽人們說“哎,人未老心老了”或“這么大歲數(shù)了還那么幼稚”,這些說的其實都是人的“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不匹配的問題。
“心理年齡”的高低,和遺傳、性格、經(jīng)歷、環(huán)境等因素密切相關,甚至受近期心情等因素的影響。“心理年齡”的高低各有利弊,并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如一個“心理年齡”低于生理年齡的人,會顯得幼稚,不利于個人的社會化生存與成長,但他的心態(tài)通常簡單而快樂,喜歡參加活動,精力旺盛,不保守;再如,一個 “心理年齡”遠大于實際年齡的人,雖然會給人感覺成熟穩(wěn)重,但由于城府過深,很難與同年齡的人有相互的理解與共同的語言。
實際上,“心理年齡”并不是一個“固定值”,它是可以變化的。如果我們能稍加用心地運用這種變化,它將成為改善各種難于溝通“阻力”的“滑動變阻器”。
如對待小孩,我們會自然而然地用“孩子的口吻”與他們交流,這時我們就是在把自身的“心理年齡”下調(diào)到了與對方接近的尺度,所以不會覺得有溝通障礙。
再如,成年后我們通常會感到和父母之間溝通困難。那是因為,在父母心目中,我們永遠是孩子。有時候我們一廂情愿地覺得父母“應享享清!,卻忽略到底什么是他們心中認為的“福”。父母對你的關愛,并不因你年齡的增長而消失。如果真的不需要他們對你付出、惦念和指點,恐怕他們感到更多的不是享福而是失落。所以,在長輩面前,我們就要適當?shù)乇憩F(xiàn)出較低于生理年齡的“心理年齡”來。
了解各年齡段的“心理年齡”優(yōu)缺點,在與不同年齡、性格的人交往中,對此加以利用,取長補短,會使你在人際關系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