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即價格
發(fā)布:13196247281 | 分類:考研
關于本站
人大經濟論壇-經管之家:分享大學、考研、論文、會計、留學、數(shù)據、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統(tǒng)計學、博弈論、統(tǒng)計年鑒、行業(yè)分析包括等相關資源。
經管之家是國內活躍的在線教育咨詢平臺!
經管之家新媒體交易平臺
提供"微信號、微博、抖音、快手、頭條、小紅書、百家號、企鵝號、UC號、一點資訊"等虛擬賬號交易,真正實現(xiàn)買賣雙方的共贏!菊堻c擊這里訪問】
TOP熱門關鍵詞
掃碼加入經濟學習群 |
古典經濟學從論證的第一步就錯了,后來的論證都只能是不與實際發(fā)生聯(lián)系的空想。古典經濟學在認定價值就是勞動的基礎上又引入了幾個有問題的概念,這些概念不是來自于現(xiàn)實,而只能來自于虛構。像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平均勞動時間等等等等,古典經濟學是怎樣把這些虛構的概念形成自己的體系的呢?網上經管之家論壇上有一個帖子,較精煉地總結了古典經濟學的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必要勞動時間之間的關系。現(xiàn)摘錄如下:
大衛(wèi)▪李嘉圖是古典經濟學的完成者。李嘉圖認為,“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是統(tǒng)一的.”物品的效用雖不能用以衡量其交換價值,但卻是交換價值所不可缺少的。交換價值必須以使用價值為前提。他說,一種商品如果是完全沒有用處的,或者說,如果無論從哪一方面說都不能滿足我們的欲望,那就無論怎樣稀少,也無論獲得時需要多少勞動,總不會有交換價值。這個看法,比亞當▪斯密前進了一大步。他同斯密一樣,認為政治經濟學應當研究商品的交換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
李嘉圖在分析商品交換價值決定問題時指出,商品的交換價值是由生產時所耗費的勞動量來決定的,堅持了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的原理,他排除了斯密在商品價值規(guī)定上的二元論。他認為“交換價值”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其資源或商品的稀缺性;二是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必要勞動量。勞動時間決定價值這一原理不會因資本與雇傭勞動者的交換而失效。勞動是一切價值的基礎,但衡量價值的尺度是不斷變化的。同時,他批判了斯密的交換價值在近代社會里取決于三種收入的觀點,認為價值是第一因素,收入是派生的,價值可分割為工資、利潤、地租三種收入,但不能說價值由三種收入決定。認識到商品的價值不是由生產某種商品的實際耗費勞動量決定,而是由其社會必要的勞動量決定的。
在古典經濟學看來,價值和交換價值(價格)是領個不同的概念,它們即相互聯(lián)系有相互獨立。價格有時要偏離價格,但始終圍繞著價值在變動。
下面讓我們分別地對這些概念加以討論,看看它們是否合理?
古典經濟學引入的第一個概念是使用價值,就是商品有用與否。使用價值或有用性是屬于個人的評價,一件物品或商品是否有用是要根據具體的人來確定的,一些人覺得有用的在另一些人看來并不一定那么有用。因此有用性帶有著濃重的個人感性色彩,不能承擔一群人公平的評價。比如一瓶酒相對于愛喝酒的人會覺得特別有用,而在另一些不飲酒的人看來就不會覺得那么有用了。有時一些人特別珍視的在另一些人特別討厭的。比如,肉食對大多數(shù)人是有用的,他們愛吃肉;而對于另一些吃素的人來講就很討厭了,他們非但不會覺得有用,還會覺得有害。
說一件物品或商品是否有用是從一個人的個人的角度出發(fā)來評價的,根本不能代表一群人的總體態(tài)度。一件物品或商品是否有用?到底其有用的程度如何?是無法量化的。
商品經濟是基于交換的經濟,也就是自己的產品要相對于對方或他人有用了方是有用的,因為商品經濟下的人們是要把自己的產品交換出去的,他人或購買者的評價才是重要的,而有用性這一個人色彩濃重的評價是無法擔負起他人評價的重任的。
與有用性相近的可以代表他人評價的詞匯是需求。需求這個詞既可以針對于個人,也可以針對于他人。我餓了,需要米飯充饑,米飯就是相對于我的需求,其他的人同樣有對于米飯的需求。不僅如此,一群人里即使有些人不喜歡米飯,但總的需求還是有的,需求不代表具體的個人,可以在總體上量化一群人需要的多少。一群人需要的越多,我們就完全可以說它的有用性大,反之有用性就小。
需求可以代表他人的評價的性質決定了需求可以用于商品經濟的客觀評價,它可以不偏不倚,客觀地對商品在有用性上做出評價,而不是從個人的角度來判斷是否有用。
對于商品來講,無所謂有用沒用,只要它是被一些人需要著,它就有存在的理由,否則它根本不應該存在。需求較比有用性或者說使用價值在商品經濟環(huán)境中應用更有道理,因為商品主要是為他的,其評價也要從他人的角度評價。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交換價值,簡稱價值。因為古典經濟學認定價值是由勞動提供的,于是要談到價值就不能不說勞動的量化,于是古典經濟學引入了“必要勞動時間”的概念來說明價值。
在古典經濟學的理論里,一只碗的生產要耗費一個工人一小時的勞動時間,那么碗的價值就是一個工作小時。我們通常所說的值多少是要用錢衡量的,于是就有了勞動力再生產的價格,古典經濟學通常用工資表示。
一位工人的八小時勞動的工資是80元,那么一只碗的價值就是10元。問題接著來了,你怎么知道生產一只碗要用一個小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多少?平均勞動時間又是多少?沒有一個人能夠說清楚,價值的概念就只能在一些人的觀念中存在,而不是實際的存在。
我們還可以繼續(xù)追問,一個人的再生產的工資到底多少合適,在一個公司工作的搬運工工資很低,因為公司效益不好,要倒閉了,而在另一個效益好的公司的搬運工的工資卻很高。那么社會搬運工的平均工資到底是多少?也同樣沒有人能說清楚。
當人們不能夠說清楚必要勞動時間及具體工種平局工資的時候,我們就無法確定具體商品的價值到底是多少。一個不可以確定的價值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在古典經濟學中,非要把價值與價格分開,闡述他們之間的不同意義。又要通過價格表現(xiàn)價值。這種近乎精神分裂的“價值規(guī)律”是很難令人信服的,下面讓我們找出其中的邏輯錯誤,還給人們一個清醒的概念。
古典經濟學認為價格是價值的體現(xiàn),價格不同于價值,總要圍繞價值波動。讓我們看看是不是這樣?
頭些年蘋果賣價高,價格高于價值,于是就有更多的人種蘋果,蘋果的價格回落了,價格似乎在于價值持平。如果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就不是這樣的了。某地發(fā)現(xiàn)了雞血石,如果雞血石的價值是一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雞血石的價格翻了幾十倍,雞血石的價格越來越背離它的價值,因為雞血石被開采出來,它里面包含的勞動量就是確定的了,而價格的一路攀升不能不說價值與價格出了問題。
價格與價值有不同的意義,價格又是價值的表現(xiàn),那么價格與價值所說的為什么不是一回事?在上一節(jié)中,我們分析時已經用價格代替價值了,只是古典經濟學非要區(qū)分。
古典經濟學人為地割裂了價格與價值就是自己在給自己設套,讓自己越來越糊涂,貌似高深的“理論”,其實道理很假單。只要我們把價格就當成價值,困擾古典經濟學的一些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當我們認識到價格即價值的時候,我們就用不到去尋找價格與價值之間的比例關系,就用不到引入必要勞動及人的在生產的概念,對經濟問題的分析就會清晰得多,就不用自己給自己設套。
價格即價值,價格與價值就不存在分離了,唯一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價值就不再是不變的,價值是可變的,是隨著供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當我們把價格當成價值的時候,價值就是價格,所謂勞動價值就是工資。工資的多少不是計算出來的,而是競爭出來的。一位求職者得到了一個就業(yè)職位,他的工資就確定了,他的工資的多少與他提供的勞動無關,只與供求關系發(fā)生關系。當該崗位求職的人多,供大于求的時候,工資就會低,反之就會高。大學畢業(yè)生數(shù)量增加了之后,大學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就緊張,工資就低。大學生的工資與大學生的再生產無關,培養(yǎng)一個大學生的“成本”可能很高,但畢業(yè)后的工資并不一定高。大學生的工資只與供求有關,與其投入和“再生產”無關。
現(xiàn)在我們重構了經濟學概念,是稀缺經濟學的概念,這些概念來源于實際,而不是空想,而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這么使用的,不會發(fā)生混繞。
國人長期受古典經濟學的熏陶,思維已經混亂了,很正常的經濟現(xiàn)象都能被說得混亂一片。
比如近幾天哈爾濱“天價魚”事件,很多人覺得商家不應該賣那么貴,一條魚上萬元老板也太黑心了。有宰客的嫌疑。但如果有明碼標價,就不存在“天價”。價格是供求關系產生的稀缺引起的,只要那個店還有顧客,就說明還有需求,當達到一定的稀缺度的時候,“天價”就會出現(xiàn),而與“誠信”無關。
哈爾濱的“天價魚”與青島的“天價蝦”不同,哈爾濱有標價,而青島沒有。對于有標價的商品無所無貴與不貴,當稀缺性達到一定成度的時候,就會有人愿意出高價消費,有明碼標價就不存在欺客,你認為價格高還有人愿意消費,畢竟稀缺性在那,還有其他消費者。
國人認為的“天價”就是認為商品的價值是一定的,其價格不應該相差太多,這與國人受古典經濟學毒害不無關系。在國人的心目中任何的商品的價值都應該是一定的,是不變的,你超出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就說你“天價”,殊不知商品的價值就等于價格,是變化的,價格可變就不存在確定的價值,價格就是價值,價格只來源于稀缺性,稀缺性是不受人的意志支配的。
哈爾濱“天價魚”經過發(fā)酵已經面目全非了,唯一能夠讓大家清醒的是拋棄古典經濟學的毫無道理的觀念。古典經濟學的概念不光毫無道理,而且存在邏輯的錯誤。
價格既然是表現(xiàn)價值的,那么它們所說的就只能是同一件事。當把它們割裂開來的時候,矛盾就產生了,就不再符合邏輯了。
按照古典經濟給出的公式商品的價值W=c+v+m,那么商品的價值和價格似乎就是可以計算的,只要把轉化到商品里的物化勞動的價值加上活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部分就可以得出該商品的價值了。這樣計算出來的價值是與實際不相符的,在正常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的價格是根據商品的稀缺性決定的,稀缺度高,價格就高;稀缺度低,價格就低。這就使得在商品經濟中,價格總要背離價值,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不受供需關系控制的人為的干預,讓稀缺性發(fā)揮不出作用。
在改革開放之前,國家實行的是“統(tǒng)購統(tǒng)銷”,任何的生產都是在按計劃完成任務,與對利潤的追求根本不發(fā)生關系,商品的價值與價格也就失去了作用于意義,對經濟也就失去了調整的功能。在那個年代,你賣高價是“投機倒把”,商品的稀缺不允許去彌補。
在那個不堪回首的年代,由于杜絕了商品的生產,不允許人們?yōu)榱俗约旱睦嫱ㄟ^填補稀缺來搞活經濟,以至于在那個年代,任何的物品都是稀缺的,如果是在允許自由從商的年代,有了稀缺就會產生高利潤,就會吸引大多數(shù)商品生產者在此方面投入,就會導致該產品的豐富,價格的回落。而在那個“計劃經濟”的年代,稀缺是不會被重視的,那個年代的物質奇缺,稀缺的物品要想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只能憑票限量供應。那時一個票證的年代,買肉有肉票、買布有補票,任何一種受大家歡迎的商品都不是敞開供應。通過票證每個人只能得到很少的限量,油每人每月供應四兩,肉每戶半斤。通過票證限制了人們的需求,使得同類供應的商品價格基本穩(wěn)定,價值與價格的分離并沒有表現(xiàn)出來。
但是人總是想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一點,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擋也擋不住的,盡管改革開放之前抓“投機倒把”,也限制不了“黑市”交易,每到過年是“黑市”交易最活躍的時期,人們認可多花點錢也要買到自己真正想要得到而平時得不到的商品,人們偷偷地買回來農戶偷偷賣的商品,農民殺年豬都舍不得自己都吃掉,而是拿出一部分去偷偷的賣,以換回自己急需的鹽、布料、孩子的本子、鉛筆等。那個年代由于稀缺很大,當放開對商品經營的限制之后,八十年代就很快的改變了面貌。糧食的供應不再用糧證了,布匹和衣服可以隨便買,人們的生活開始豐富了起來。改革開放之后農民種的大米多了起來,因為大米受歡迎,可以賣上高價,肉蛋的供應充足了,只是由于人們都在追求利益的極大化,
在今天的商品的價格(價值)是不斷變化的,在存在自由競爭的商品社會價格是怎樣形成的?相對于商品的經營者,誰都希望自己的商品賣得價高一些,于是商家的第一次報價都會含有很多的水分。商家報出了價格,消費者覺得滿意,沒有超出他的心理價位,他就會購買,如果他認為那個商品不值那么多錢,他就會去別的地方消費或者討價還價。
作為一個消費者,是很難知道一件商品里到底有多少勞動的,不知道它的價值到底應該是多少。消費者只知道商品的價格是多少,除此之外,一無所知。即使是一位政治經濟學的教授也不會知道一支筆里面到底包含了多少的勞動,它的價值如何。
價格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而價值只存在于一些人的頭腦中,具體是多少?誰也說不清,只是觀念的虛幻的存在,根本不具備任何的意義,如果說有意義的話,只會是使“專家”的理論越來越高深,云里霧里的蒙騙一群人,而不是為了讓大家把問題搞清楚。
我們只知道價格,對于商品價格是一定的,通過競爭與議價最后產生,對于消費者,他并不清楚那個價值到底應該是多少,在他的心里,只有一個心理的價位,商品的價格不超過消費者的心理價位,就會實現(xiàn)交換。
消費者的心理價位是怎么來的?是自己空想的嗎?當然不是。他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來確定自己的心理價位,這個“經驗”來自于他對其他商家的詢價,來自于親屬、朋友的購買經歷。當消費者的心理價位一旦形成,他就只會購買他認為性價比合適的商品。
相對于商品經營者,他的商品及服務的價格來自于人們對他的商品的認可度,認可度高,價格就高。因為認可度是包含著稀缺因素的,認可度高,需要購買的人居多,就必然形成一定的稀缺度。
提高消費者的認可度可以通過廣告、創(chuàng)造時尚,來吸引消費者。但更重要的還是其商品的質量和信譽,沒有質量與信譽作為基礎,都只是暫時的風光,是不可能長久的。
免流量費下載資料----在經管之家app可以下載論壇上的所有資源,并且不額外收取下載高峰期的論壇幣。
涵蓋所有經管領域的優(yōu)秀內容----覆蓋經濟、管理、金融投資、計量統(tǒng)計、數(shù)據分析、國貿、財會等專業(yè)的學習寶庫,各類資料應有盡有。
來自五湖四海的經管達人----已經有上千萬的經管人來到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學科方向、有共同話題的朋友。
經管之家(原人大經濟論壇),跨越高校的圍墻,帶你走進經管知識的新世界。
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并注冊APP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本站推薦的文章
人氣文章
2.轉載的文章僅代表原創(chuàng)作者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本站對該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出任何保證或承若;
3.如本站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及時聯(lián)系本站,我們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