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婷亚洲天久久综合网,婷婷丁香五月激情亚洲综合,久久男人精品女人,麻豆91在线播放

  • <center id="8gusu"></center><rt id="8gusu"></rt>
    <menu id="8gusu"><small id="8gusu"></small></menu>
  • <dd id="8gusu"><s id="8gusu"></s></dd>
    樓主: 孫振坡
    1911 0

    [教育縱橫] 論兩類語言和文字(續(xù)1)---文字的產生和分類[原創(chuàng)] [推廣有獎]

    • 0關注
    • 0粉絲

    高中生

    50%

    還不是VIP/貴賓

    -

    威望
    0
    論壇幣
    282 個
    通用積分
    0
    學術水平
    0 點
    熱心指數(shù)
    0 點
    信用等級
    0 點
    經驗
    291 點
    帖子
    17
    精華
    0
    在線時間
    0 小時
    注冊時間
    2007-2-1
    最后登錄
    2014-5-6

    樓主
    孫振坡 發(fā)表于 2007-2-28 08:11:00 |只看作者 |壇友微信交流群|倒序 |AI寫論文

    +2 論壇幣
    k人 參與回答

    經管之家送您一份

    應屆畢業(yè)生專屬福利!

    求職就業(yè)群
    趙安豆老師微信:zhaoandou666

    經管之家聯(lián)合CDA

    送您一個全額獎學金名額~ !

    感謝您參與論壇問題回答

    經管之家送您兩個論壇幣!

    +2 論壇幣

    文字的產生

    語言,是人類思想信息的一種表達形式,或叫思想信息的一種載體。它是可聽的,不是可視的,不可停留的。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應當把語言轉化為可視的、可以保留的、可以傳遞的信息的需要。人類的肢體動作雖然是可視的,但不能保留,不能傳遞。 人們?yōu)榱藥椭洃,開始用小石塊、小木棒、小貝殼等實物記事,最先是將記事的這些東西堆放著的,當記下的事物多了時,就容易混淆或想不起來了。后來知道按事情發(fā)生的時間順序來回憶,可以變得容易一些。于是就把記事的小木棒或小貝殼等用繩子按發(fā)生的時間順序系成串,這就是所謂的“結繩記事”。這比把記事物件散亂堆放,對回憶的幫助強了一些(大約項鏈的原始作用就是記事的)。但是這種記事方法只起到幫助人們回憶的作用,并不直接表示事物本身,記事主要還是靠人腦的記憶能力。當記事串太長了后,時間久了,人腦把從前的事徹底忘了,它幫助作用也就沒有了。為了克服這種記事方法的缺點,人們必須另想別的辦法。

    人們由自然標記物(石塊或貝殼等)記事得到了啟發(fā),于是就發(fā)明了用圖形來表示語言所說明的事物的辦法。人們發(fā)現(xiàn),事情是因具體的物體與物體之間發(fā)生關系才產生出來的,那么,只要把發(fā)生關系的幾個物體和發(fā)生關系的狀況記下來,就可以知道這件事了。用圖形把各種具體的物體和物體之間發(fā)生的各種關系表示出來,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最好方法。但是,要用這些圖形來表示一件事情的過程,就必須用好幾個圖形,象連環(huán)畫一樣連起來才行。依據(jù)什么邏輯關系,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使大家都能一看就知道這些圖形系列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唯一的大家都懂得的邏輯關系,就是語言邏輯關系。因為每個圖形的名字,就是它所表示的物體的名字,所以,把這些圖形按語言邏輯關系排列起來就可以了。反過來,按語言邏輯關系排列的圖形,就成了用圖形來表示語言了,人們再通過語言來知道這些圖形所表示的意思。這樣,“用圖表事”,就變成了“用圖表詞”了,“圖形、事情、語言三者合一”了。由此也可以這樣做,當說到一個物時,就畫上一個表示這個物的圖形,當說到這一物與另一物是什么關系的時候,就畫上表示這種關系的圖形,這每個圖形的名字,就是這語言的語音。

    由以上分析可知,圖形是直接表示語意的,它的名字是人們虛擬的,并沒有直接顯示出來。

    “以圖表事”導致了“以圖表詞”,這樣,只要人們記住了語音(詞)的含義,就記得了圖形的含義;反過來,看到圖形就引起對圖形的含義和語音的回憶。三者具有記憶聯(lián)想的作用,比從前的以實物小石塊、小貝殼記事可靠多了。

    由此把不可視、不可保留、不可傳遞的語言信息,轉變成可視的、可以保留的、可以傳遞的信息了。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促進人類思維的發(fā)展、智力的提高和社會的發(fā)展都起了巨大推動的作用。我們可以把這種表示事物的圖形稱為最原始的“文字”,是“正式文字的雛形”。真正的文字是“由講一定語言的人們約定的全面表示該語言系統(tǒng)的書面符號系統(tǒng)”。既然它所對應的語言是有規(guī)律的系統(tǒng),它也應當是一個有規(guī)律的系統(tǒng),并不是雜亂無章的符號堆積。就“文字”的內容來說,可以分為“字形”、“字音”、“字義”三項。字形是供人看的,通過它,可以辨解出文字所表示的意義和讀音;字音是供人讀的,通過它,能將“字義”同“語意”聯(lián)系起來,一方面幫助理解字義,另一方面把字義傳遞給別人;字義是文字的核心,沒有它,字形、字音就沒有任何作用了。

    文字系統(tǒng)出現(xiàn)以后,就相當于把肢體和眼睛又恢復成重要的信息交流通道了。不過這時的傳送物不是一閃即逝的直接的肢體動作,而是肢體動作(手的動作)的留存物----筆跡。從此,人類信息交流有了兩個并行的重要通道和兩個重要形式----耳朵,眼睛和語言,文字。

    一般地說,文字是人類進入部落酋長國時期以后,才由圖形發(fā)展起來的。它比人類語言的產生時間要晚得很多。

    在圖形文字產生之前,人類的信息保存和信息傳遞,主要靠腦子記憶和當面口傳。這種局限性,到了部落酋長國出現(xiàn)以后,就不適應了。因為到了酋長國時期,在一個地區(qū)的人口密度比從前大得多了,所以人們的交往比從前頻繁得多,范圍和內容也大得多了,很多物品和事情都需要區(qū)別和記數(shù),光靠頭腦的記憶是不行了;國家的管理,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和戰(zhàn)爭等等,所發(fā)生的一些事務,只靠頭腦的記憶和口頭交流也是不行的。于是一些人就發(fā)明了一些圖畫或圖形來表示一些事物,以幫助人們的記憶;再者,有些前人的事情、經驗教訓、方法技術等,也需要流傳給后人,以使前人的事情被后人了解和接續(xù)下去,以便提高人類戰(zhàn)勝困難的能力,這也要求發(fā)明一種可以記錄、保留和傳遞語言的東西。于是,一些人數(shù)較多、發(fā)展較先進的部落酋長國官員,便匯集統(tǒng)一了人們日常使用的一些圖畫或圖形,形成了本部落使用的幫助記的圖畫或圖形系列,這就是最初的“文字”系統(tǒng)。

    多數(shù)部落酋長國都有自己的獨立的“文字”系統(tǒng)。文字的出現(xiàn),使記憶的聲音要素和形狀要素聯(lián)系起來了,也就是使聽覺、視覺、發(fā)音器官和手等,在同一個信息上關聯(lián)得更頻繁更密切了。文字出現(xiàn)以后,輔助大腦思維的有力工具又添加了一種,使人的思維邏輯不單建立在語言上,也同時建立在文字上了,這進一步擴大了人類思想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使人類的經驗實現(xiàn)歷史性的積累和流傳成為可能。文字對加快提高人類的智慧起了重大作用,也促進了大腦和身體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

    由以上分析可知,文字是為記錄語言才出現(xiàn)的,它是記錄語言的一種工具。而記錄語言的需求,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產生的,所以,文字是依語言而產生的;它又是社會的產物,具有很強的社會特性。文字的發(fā)展變化,不單受語言的巨大影響,也受社會的巨大影響;當然,文字對語言和社會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對單載語言來說,因為是用音節(jié)的不同來區(qū)分詞意的,所以,文字只是單載語言的“像片”,它對語言只起記錄和保留的作用,語言離開文字,照樣獨立存在,在對話時不會出現(xiàn)誤解。而對多載語言來說,因為同音異意字(詞)很多,文字就成了這些同音異意字(詞)的“身份證”,主要的功能是“表意”的,新詞擴展,也必須用區(qū)別其他同音詞的形狀的文字來表示。所以在多載的語言下,文字就成了語言不可缺少的伴侶了。這時,語言離開文字就不能獨立了,不然,就會出現(xiàn)無解。在多載語言下,文字不單是語言的“像片”,而且是語言的“實物”。就象一個工廠里有3個人重名,都叫“張明”。有人到廠部辦公室來找“張明”,他找的是哪個“張明”呢?只有讓這個人與這3個“張明”見面才行。

    既然文字是表示和記錄語言的工具,因為語言不是單個人的工具,它是一種集體性的工具,那么,文字也應當是一種集體性的工具,也應當與其對應的語言一樣好學,一樣能被全體男女老幼很容易地普遍學會和使用。

    因此,它必須具備簡單性、規(guī)范性、標準性、規(guī)律性并與語言同步前進。否則,它就不能完全地與其對應的語言達到匹配。不能與所對應的語言系統(tǒng)達到完全匹配,就必然難學,就不是“理想的文字”。我們可以把同其所對應的語言一樣易學的文字稱為 “全匹配文字”或“理想的文字”,把比語言難學的文字稱為“半匹配文字”或不“理想的文字”。

    所謂文字系統(tǒng)與所對應的語言系統(tǒng)達到完全匹配,是指,就單個文字來說,它能把語音和語義都直接地表示出來,實現(xiàn)“形、音、意”三者直接結合,形成“形、音、意”聯(lián)想閉合回路;就整體文字系統(tǒng)來說,它通過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能把其對應的語言的聲音和含意全部表示出來,相當于語言的“像片”,或者說,就如五線譜描述音樂歌曲一樣,全面地把音樂歌曲表示出來。如果達到這樣的程度了,文字就同它所對應得語言一樣易學了。

    理想的文字系統(tǒng),應當具備如下標準:

    1 與所對應的語言系統(tǒng)完全匹配,具有同語言一樣的無限擴展性,并同語言同步前進;

    2 能用最簡單的語法組詞、造句、寫文章;

    3 具有規(guī)范性、標準性、規(guī)律性,學少知多性;

    4 兒童在學會語言的同時就可以學會其語言所對應的文字,具有最好的大眾實用性,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使全語言系的人沒有文盲;

    5 筆畫和結構簡單,字體清晰美觀,容易辨認和書寫;

    6 單字、單詞含意豐富,文簡意賅,文章篇幅相對最節(jié)約;

    7 電腦處理十分方便,只用字元庫,不用字模庫,速度快,既便于鍵盤輸入也便于手寫輸入和語音轉換,始終適應現(xiàn)代信息系統(tǒng)不斷發(fā)展的需要,能以組字字元建立起最簡單快捷的、獨立自主的信息系統(tǒng)。

    四 文字的發(fā)展和分類

    文字,可以說是可視的信息形式;語言,可以說是可聽的信息形式;它們統(tǒng)一于信息,因此,它們可以互相轉換,互為工具。語言是思維的一種工具,那么文字也會是思維的一種工具。文字對思維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同語言一樣重大。語句是思維結果的可聽形式,文章是思維結果的可視形式,語句和文章既然統(tǒng)一于思維,那么它們二者就可以互相轉換。所以

    語言和文字,二者互為工具、互相轉換、互相作用。語言的可視方式是由文字和語法構成的。文章才是語言的可視方式的全部。所以,文字的變化和發(fā)展必然受語言的變化和發(fā)展的影響。當然,文字系統(tǒng)對語言系統(tǒng)也不是完全被動的,它也會反作用于語言。兩者會出現(xiàn)互相促進和制約的作用。所以,我們在研究文字的變化和發(fā)展時,必須緊密聯(lián)系語言的變化和發(fā)展,才能得出正確的看法。順便說一下,在全世界的人類的語言沒有同一之前,是不會有能被全世界各民族都接受的同一的“世界文字”的。文字不是“數(shù)學語言”符號,數(shù)學語言對應于客觀的普遍的數(shù)學規(guī)律,所以可以適用于全人類。而語言是人們約定的習慣語音系統(tǒng),是主觀任意的,因此,沒有特定語言對應的“文字”,是不會得到任何民族的人民使用的。

    既然世界上的語言,歷史地形成了多音節(jié)詞語言和單音節(jié)詞語言兩大類,那么我們在研究反映這兩類語言所對應的文字的變化發(fā)展時,也應該把文字分為多音節(jié)詞為基礎的文字系統(tǒng)和單音詞為基礎的文字系統(tǒng)兩大類。因為這兩類語言的語音、語意同文字結合方式的發(fā)展變化過程是不盡相同的。

    (一)、我們先來講多音節(jié)詞為基礎的語言類所對應的文字系統(tǒng)---多音節(jié)詞文字系統(tǒng)類的發(fā)展變化情況。

    多音節(jié)詞語言類的文字,最初也是圖形文字。前面講過,圖形文字是直接表意,不直接表音的,即“以圖表意”的。“以圖表意”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一個圖表示一個事物,這個事物可能用一個單詞來說明,也可能用一句話或幾句話來說明,并不規(guī)范和統(tǒng)一。它雖然含義多,但是沒有與單詞形成一一對應的固定聯(lián)系,所以不便于記憶。為了克服記憶不便的問題,就改進成“一圖一詞”也就是“一意一圖”的規(guī)范表意方式,這就是第二個階段。第二階段是“圖形與單詞一一對應”的。第二階段的圖形的表意范圍比第一階段狹窄了,但比第一階段精確了。到了第二階段,有幾種語意(單詞),就得有幾種圖形,有千萬種語意,就得有千萬種圖形。又因為它的語音是人們虛擬的,不像它的含意是直接表示出來的,是“意、音分離”的,所以,人們對它們既要記住其含意,又要記住其讀音,而且各圖形之間又沒有關聯(lián)性,這樣就給記憶和書寫造成了很大困難。只有少數(shù)的智力較高的人,經過較長時間的學習,才能掌握它。隨著人們的實際需要,讓圖形表示的含意越來越精確,因此就必須讓一個圖形所表示的語言內容的范圍越來縮越小,那么圖形的數(shù)量也就越來越多了。由此使記憶和書寫成了累加性的困難:要紀錄的事情越多,記憶和書寫的圖形越多,書寫速度就越跟不上需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人們就逐漸對圖形進行簡化。于是就由圖形簡化為圖符(象形字),再由圖符簡化為符號。另一方面,有很多抽象的概念,用形象的圖形是表示不出來的,這也逼著人們使用抽象的符號來表示抽象的概念。

    當然,促使圖形簡化成符號的,不止是為了加快書寫速度這一個原因,語音、語意同字形結合方式的改進,也促使字形發(fā)生簡化。不同類型的語言,其語音、語意同字形結合的方式是不同的,其發(fā)展變化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最終簡化成的符號形狀也是不同的。到現(xiàn)在為止,與單音節(jié)詞語言匹配的文字形態(tài)和與多音節(jié)詞語言匹配的文字形態(tài)就不盡相同。

    在多音節(jié)語言中,人們除了簡化圖形外,又逐漸把“以圖表詞”,改進成“以圖表音,由音曉意,”即用一個圖形表示一個固定樣式(音型---由輔音與元音合成、聲調)的語音音節(jié),一個單詞有幾個音節(jié),就用幾個圖形來表示之,讀音不同的音節(jié)用不同的圖形來表示,讀音相同的音節(jié)用相同的圖形表示。這就等于把語音可視化,使人們能夠“看到語音”,然后再“由音曉意”。語言中有多少不同樣式的音節(jié),就畫幾種不同樣式的圖形。因為任何一種語言的語音樣式的數(shù)量都是不多的,約2000個左右,是一個有限數(shù),這樣,就可以用有限樣式的圖形來表示無限的單詞的讀音了(以少表多)。這樣,通過圖形這一“橋梁”就將“意、音分離”改成“形、意、音三者合一”了,從而構成了一個記憶聯(lián)想閉合回路,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一個要素,另兩個要素就能回憶起來了。例如,如果見字能夠想起字音來,由字音就可知道該字的含意了。因此,只要先學會了這種語言和表音的圖形,識讀文字就成為十分容易的事了(學少知多)。這就極大地減輕了記憶負擔。

    但是,這種方法,對書寫困難的問題卻沒有解決,不但沒有解決,反而增大了。因為,在多音節(jié)語言里,一個語意(單詞)一般是用好幾個音節(jié)表示的,所以把“以圖表詞”改成“以圖表音”以后,要表示一個幾個音節(jié)的單詞時,就得使用幾個表音圖形,使表音圖形量比原來表詞圖形量增多了好幾倍,出現(xiàn)了“意少圖多”的問題。同時“意少圖多”的問題還從另一方面加大:就是前面講過的“新詞增加----單詞音節(jié)增加”組字的方式。這樣一來,表示每個單詞的圖形數(shù)量就會隨著新詞的增加而加倍增加。這個“意少圖多”的問題,給書寫帶來了很大的工作量,從而使記錄語言的速度變得很慢。這一情況,當需要記錄的事物很多和時間緊迫時,就變成一個很大問題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人們又對圖形進行簡化,把較復雜的圖形的細節(jié)省去,只留基本輪廓,成為圖符(象形)。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記錄速度,但仍然必需大量的圖符,仍然跟不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后來,人們認識到,只有減少記錄所需要的圖符數(shù)量,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途徑。但是,單詞的音節(jié)是不能減少的,記錄的內容也是不能減少的。怎樣做到既保證記錄音節(jié)和內容都不減,又能減少記錄所必需的圖符呢?人們經過對語音的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了語音是由音素合成的;而且發(fā)現(xiàn)一千多個不同的語音,可以用僅僅幾十個音素拼合而成。那么,從前所使用的千多個不同樣式的圖符,現(xiàn)在只用幾十個表示不同音素的圖符就可以代替了。于是就把“以圖表音”,改進成“以圖表音素”了。由此成百倍地減少了圖符的樣式,人們只要認識了那幾十個音素圖符,就可以讀、寫所有的拼音文字了。這樣,原來需要人們死記硬背千多個音節(jié)圖符的,現(xiàn)在只要記住幾十個拼音圖符就可以了。從前是見圖回憶圖意、圖音,現(xiàn)在是見圖拼讀詞音、由音知意,從而使以前長期困擾人們的“讀、寫困難”的問題,得到了最好的解決。

    我們可以把這種拼合語音的圖符稱為“拼音圖符”。至此,多音節(jié)詞的拼音文字就真正產生了。因為這類文字對應于多音節(jié)詞語言,所以可以稱這類文字為“多音節(jié)拼音文字”。拼音原理的發(fā)現(xiàn),是人類語言史上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fā)現(xiàn),拼音原理的應用,引起了多音節(jié)文字的一次歷史性的變革。

    人類社會是永不停止地前進的,新事物是層出不窮的,用“拼音圖符”來記錄事物的速度,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又顯得過慢了。為了提高書寫速度,人們又對圖符再進行簡化,簡化成更簡單更抽象的符號,這就是今天看到的拼音字母。拉丁文字母,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最簡單的拼音字母了。

    以上僅僅講了多音節(jié)文字形狀和表示內容的變化過程和基本原因。實際上,文字是一個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不單包括文字形狀的統(tǒng)一性、規(guī)律性和規(guī)范性,還包括文字的組織規(guī)則,與其對應語言相適應的組詞、造句的規(guī)則等等語法的統(tǒng)一性、規(guī)律性和規(guī)范性。因此,當著字形發(fā)生變革時,有時也會引起那些組織規(guī)則一起變革;當著語言發(fā)生變革時,有時也會導致字形或字義、組字規(guī)則等發(fā)生變革。這些情況,在此不再贅述了。

    多音節(jié)詞語言的文字,發(fā)展成拼音文字,最初是一種“音、意同一”的文字。由于人們自幼是首先學會語言的,所以后來再學起拼音文字來,就覺得十分容易。拼音文字的顯著特點和優(yōu)點,就是直接表示出讀音來。因此人們一般注重了它的表音特點,稱為“表音文字”。其實,它也是同時“表意”的,也是“表意文字”。當我們看單詞的字母成分和字母的排列順序時,就會發(fā)現(xiàn),各個單詞的字母成分、字母數(shù)量和字母的排列順序是不一樣的。如果不管讀音,只從字母的成分、數(shù)量和排列順序的不同上看,也可以把各個不同含意的單詞區(qū)別開來。在此,我們可以說,此階段的拼音文字是“音、意雙表的文字”。相對于不直接表出讀音的“無音文字”來說,可以的把拼音文字稱為“有音文字”。

    拼音文字在其初期,是“音、意同一”、“讀、寫一致”的。人們能夠“見字知音”,“由音曉意”。因為所有的文字又都由那么幾十個最簡單的拼音字母構成的,學會了那幾十個字母,就會讀、寫所有的文字了。如果事先已經知道了某一單詞讀音的含意了,這時看了這個單詞的書面形狀(文字),就立即讀出它的語音和明白它的語意了。這樣,由可視物(文字)----可聽物(語音)----事物(語意)三者就立即在頭腦里聯(lián)系在一起了。拼音文字比原先的“以圖表音”的文字的“學少知多”性更優(yōu)良。這類文字在初期,其書寫和記憶都達到了最方便最容易的程度。因此,它可以使本語言族的所有的人,都能看書寫字,可以使社會成為“無文盲社會”。這類文字基本合乎前述“理想文字”的標準了。

    多音節(jié)詞的文字,發(fā)展成拼音文字,到此似乎達到完美的地步了,不會再有問題了。其實,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單詞的不斷增多,以上所說的那些“理想的”優(yōu)越性,有的就逐漸消失了。新的問題又出現(xiàn)了。

    在前面的第二節(jié),關于語言發(fā)展的問題,講了多音節(jié)語言的“增詞局限性”的問題。這個問題,反映到多音節(jié)詞的拼音文字上,就成了“構詞局限性”問題了。因為單詞的字母是不能無限增多的,一般人在正常對話時,單詞音節(jié)超過20個就覺得拗口了,音節(jié)再加長,一口氣就說不出來了。所以,單詞的音節(jié)是存在一個有限數(shù)的。又因為,每種語言的語音的樣式也是一個有限數(shù)(一般在2000個左右),增加新詞時,只能在這個有限數(shù)范圍內添加,即只能在已有的單詞的基礎上,用添加音節(jié)的辦法來表示新詞。語言音域的分布又是很不均勻的,而社會的發(fā)展,使新事物在不斷地出現(xiàn),反映新事物的單詞就得不停地增加,所以,有些音域的單詞的音節(jié)數(shù)量不久就增到極限了,再有新詞就沒法拼寫了。這時,就不得不用與早先相同的音節(jié)來表示,但這又出現(xiàn)了“同音同形異意詞”無法區(qū)別的問題。在第三節(jié)里講過,對于“同音異意詞”,在語言對話環(huán)境里,可以用對話現(xiàn)場作參考來區(qū)別之。而在文字環(huán)境里,沒有對話現(xiàn)場作參考,怎么區(qū)別“同音同形異意詞”呢?

    為了區(qū)別“同音同形異意詞”,人們最先使用的一個方法,就是在構詞時附加一些“啞音字母”或其他“符號”,使一些詞即使同音也不同形,這樣就可以通過字形來區(qū)別之。這些不讀音的“啞音字母”或“符號”,實際上就是“意符”。如果“意符”可以無限地增加,就可以用有限的讀音字母和啞音符號來表示無限的詞匯了。但是,啞音符號的增加,卻打破了原來“音、意同一”和“讀、寫一致”的規(guī)則了。因為這些有啞音字母的單詞混在無啞音字母的單詞中間,就使人們分不清哪些是不讀字母,哪些是應讀字母了,就得對每個單詞的讀、寫都得死記硬背了,從而使“全匹配文字”變成了“半匹配文字”了。啞音符號就像數(shù)字編碼一樣,符號越多,相同率越高,就越容易混淆。在單詞中又沒有聲音提示,只得死記形狀的區(qū)別。所以,一般人的記憶能力就給啞音符號的增加數(shù)量決定了極限。因此,用加添啞音符號,來擴展單詞的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也不能適應單詞無限增加的實際需要。

    例如英語,本來是直接表音的文字,因為夾雜了啞音字母,現(xiàn)在必須用國籍音標注音。當然,使英語必須進行注音的原因不止是啞音字母,還有音型增加與26個字母符號之間的矛盾造成的。由于同音異義詞的增加,有時僅用多載法也不靈了,逼著人們用增加新的音素的辦法來創(chuàng)建新詞。原有的單符號字母不能表示新音型,新的符號又創(chuàng)造不出,就只好用現(xiàn)有的字母湊合著用了,F(xiàn)在的英語的元音有21個,可是拉丁字母表示元音的只有a、e、o、i、u、y、r七個,用這七個符號的不同組合來表示21個元音,而且有的組合又沒有規(guī)律可循,不注音怎叫人讀?剩下的20個符號,來表示24個輔音,也得用字母組合來補足。況且當輔音與元音相拼時,并不都是按一定規(guī)律拼讀的。

    為了擴大單詞的利用率,人們又采用了另一種方法,即單詞變性、變格、改進語法等措施(例如俄語等),來擴展詞意。但這樣一來,使一些單詞除具有表示“音、意 ”功能外,又增加了一個表示“語法”的功能。雖然擴展了詞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單詞增加的速度,但同時又添加了記憶語法功能的負擔;況且變性、變格等符號和規(guī)則,也是容易混亂的,也同樣打破了原來“音、意同一”和“讀、寫一致”的規(guī)則,導致難學。

    由于語音具有多載的規(guī)律,那么單詞也具有多載的規(guī)律。所謂“單詞多載”,就是同一個單詞,雖然詞形和讀音是相同的,但因其上下文不同和語法的不同,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這是與“語音多載”相對應的。文字多載規(guī)律的應用,使“詞意外延”成了可能。所以,有很多詞由原先的“一詞一意”擴展成“一詞多意”了。從此大量的“同音同形異意詞”就出現(xiàn)了。采取“詞意外延”的方法,在遏制新單詞的增加速度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又一方面,人們利用“文字多載規(guī)律”,把一些舊詞進行縮寫,把其含義合并到另一個單詞里,把一些常用的詞組或短語進行壓縮而能保持原意。這種做法,正是反映了多音節(jié)詞語言向單音詞語言“回歸”的必然趨勢。現(xiàn)在,由于生活節(jié)奏的日益加快,逼著有些多音節(jié)詞的語言,向三音節(jié)、雙音節(jié)和單音節(jié)的方向演變。因為語言和文字趨向簡練,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文字多載規(guī)律和一詞多意”的運用,引起了多音節(jié)拼音文字的特性的變革,即把拼音文字的表音為主變成表意為主了,改變了拼音文字原來“意、音同一”的特性。出現(xiàn)了“意、音分離”現(xiàn)象,比從前難學了,匹配程度下降了。但卻使“音、意雙表”的功能趨向明顯?梢哉f,采用“文字多載規(guī)律和一詞多意”的方法,是所有以往改進方法中最好最簡便的方法。但這種方法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有時還是會造成誤解的,如果不在字形上區(qū)別開來,有時還會使讀者產生誤解的。所以,用字形區(qū)別詞意,還是主要的方式。

    拼音文字是用幾十的拼音字母組建的,在構字基元上和構字規(guī)則上說,具有簡易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和規(guī)律性的特點,所以在用于機器處理時,顯得十分簡便。例如在電腦上,它只需要幾十個拼音字母的字模就夠了,并且達到文字怎么寫,鍵盤就怎么打,會寫字就會打字。這是一般直接表意間接表音的文字所沒有的優(yōu)點。當然它的缺點也是明顯的:成千上萬的單詞,僅用幾十個字母符號反復排列組合,跟數(shù)字編碼似的,重復率特別高,如果不加上讀音的提示,單純地記憶文字形狀,那是很難記住的。所以,學一種拼音文字,如果不同時學會其對應的語言,那是絕對學不會的。如果單純用這種“編碼似的文字”來表示很多事物,就是神人也難記住的。因此,拼音文字雖然在形體上可以表示詞意,但使人們感到“由形曉意”比“由音曉意”困難得多。這類文字“以形表意”的能力太弱,表意的功能很難利用。所以,人們在初期主要還是利用了這種文字的表音功能。后來用這種文字來主要表示詞意,就成了“以牛代馬”的劣等做法了。但是,這是歷史形成的,短期內是改變不了的。目前世界上的多音節(jié)詞的語言系統(tǒng)和其對應的多音節(jié)文字系統(tǒng)的最終結局,將是“一音多意的、單音詞為基礎的語言”系統(tǒng)和“單音的、一音多意的、意音雙表的文字”系統(tǒng)。

    至此,我們可以將多音節(jié)詞文字的變化發(fā)展的情況總結如下:

    字形變化: 圖形---象形---符號;

    字義變化:表事物(間接表語音、語意)---表語音(間接表語意)---表音素(直接表語音,間接表語意)----- “音、意雙表”;

    結構方式:整體----- 語音符組合----- 拼音字母組合----- 意符+拼音字母組合;

    文字含意:一詞一意 ---- 一詞多意;

    用字方式:用字形區(qū)別詞意(文字單載)-----用思維判斷詞意(文字多載)。

    (二)、現(xiàn)在來講單音詞為基礎的語言類所對應的文字系統(tǒng)---單音詞文字系統(tǒng)類的發(fā)展變化情況。

    單音文字的原始形態(tài),也是圖形式的。同多音節(jié)詞語言起初使用圖形的方式一樣,開始就是“以圖表意”的,因為語言是一音多意的,為了區(qū)別語意,所以這種“以圖表意”的方式就不能改變。

    由于語言是以單音詞為基礎的,所以,在用語言注明每個圖意時,都是單音表示。這樣,就把單音和單個圖對應起來了,形成了“一圖一音”。這個音不是在圖上直接表示出來的,而是虛擬上的,只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中。這在前面的一節(jié)中已經講過了。單音文字,開始也是按“一意一圖,意異圖異,”規(guī)則建立的,所以,有多少種語意就得有多少種圖形。因為單音節(jié)詞語言的單音樣式是有限的(2000個左右),而表示事物的語意卻是無限的,所以,必然出現(xiàn)很多“同音異意異形”的圖形,這樣,在書面上自然就可以把不同的語意區(qū)別出來了。因為不同的語意是用不同的形狀的圖形來區(qū)別的,所以圖形的表意功能就成為主要的了。它的虛擬的名字(讀音)對表意作用就是次要的了,只起念給別人聽的作用,最多只起一點語音聯(lián)想提示作用。況且,在語音的拼音原理發(fā)現(xiàn)之前,人們以為語言的最小單位就是語音。人們同時又認為:讓一個圖形或符號表示什么意思和表示什么語音,都是人們隨意約定的;一個簡單的圖形,沒有辦法同時既讓它表示一種語意,又讓它表示一種語音的(即兩者是互斥的)。因為單音文字是對應于單音詞語言的,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來表意的,那就不能讓它表音了。所以,只要其對應的語言以單音詞為基礎的特性不變,單音文字的“意、音雙表”就不好實現(xiàn)。由此造成了“意、音分離”的問題一直不能解決。這樣,人們對每個圖形,既要記住其意又要記住其音,從而使記憶負擔倍重。

    有多少種“語意”就得用多少種“字形”來表示之,新事物無限地增加,新詞就無限地增加,按著“一意一字,意異字異”規(guī)則,文字就得無限地增加。但是,當達到一定大的數(shù)量時,就出現(xiàn)了兩個困難:一是創(chuàng)建新字的困難。二是人們記憶大量圖意、圖音的困難。為了克服這兩個困難,人們主要采用了兩種辦法:一是在構字方面,改進字形,簡化字體,由圖形改為圖符,再由圖符改為符號,筆畫越來越簡單,組字筆畫數(shù)越來越少,同時構字規(guī)則和方式也在不斷改進,以適應字數(shù)不斷增加的需要。二是在改進記憶方法方面,采取了很多方法,例如“文字多載法” 和“關聯(lián)構字法”等等。所謂“文字多載法”,與前面講的“單詞多載”是一樣的。就是同一個字,因其上下文不同,雖然字形和讀音是相同的,利用語言多載的規(guī)律,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文字多載規(guī)律的利用,使單字含義的擴展成了可能。所以,有很多字由原先的“一字一意”擴展成“一字多意”了。從而使新添加的新詞,不必用增加音節(jié)的辦法來表示之,使單音詞語言始終保持以單音詞為基礎的狀態(tài)不變。字意的擴展,不是隨便亂來的,為了方便記憶,一般都采取了關聯(lián)法。例如漢字“修”,本意是修理的意思。然后又擴展為“學習、鉆研”的意思;“使完美”的意思等等。當然也有例外,如“修”又表示“長”的意思(茂林修竹),這種現(xiàn)象并不是本意的擴展,可能是另一個同音異義字的借代,時間久了,干脆取代那個字了。在單音詞為基礎的文字中,文字多載對區(qū)別詞義是有較大的局限性的,更不是萬能的。例如,“這塊石頭太粗了”。是說它表面太粗糙了呢,還是說它的徑圍太粗了?為了區(qū)別這兩種意思,那就得在組句上或在組詞上加以改變,改成“這塊石頭表面太粗!被颉斑@塊石頭太粗糙”。

    由上可以看出,在以單音詞為基礎的語言里,出現(xiàn)很多雙音疊意詞和很多同義句,主要是為了解決詞意混淆的問題的,并不是為了耍語言技巧的。新詞增加得越多,同音異義詞就越多,文字多載的局限性就越大,雙音疊意詞也就越多,同義句也就越多。

    “文字多載法”對減少字數(shù)的增加速度雖然起了一些作用,但不會使字數(shù)比原來減少和停止字數(shù)增加的。

    由于與其對應的語言是“語音多載”的,使得“同音異意”詞能區(qū)別開來,又因為文字也可以多載,使得“同形同音異意”的字也能區(qū)別開來了。這樣,單音文字在表意方面就與單音詞語言一致了。但是,由于單音文字不直接表音,是“意、音”分離的,“形、意、音”三者,在形---音之間是斷開的,所以不能構成一個記憶聯(lián)想閉合回路,即使知道了其中的一個要素,另兩個要素也聯(lián)想不起來。例如,人們看到字形,不能直接知道字音該怎么念,或者知道字意也不能直接知道字形該怎么寫。因此造成了比識讀、寫拼音文字大得多的困難。這是不直接表音的文字的主要缺點。

    由于單音表意文字上沒有直接表示語音的部件,所以在發(fā)展變化過程中,就沒有 “多音節(jié)詞”所遇到的表音字母數(shù)量限制問題,但是遇到了組字結構限制問題,這一問題,破壞了這類文字的規(guī)律性和系統(tǒng)性;也遇到了同“多音節(jié)詞”一樣的書寫速度慢與實際需要快之間的矛盾問題。最初的單音字,是一意一形的,同時又不直接表音,成千上萬的不同形狀文字,人們對其既得記住含意,又得記住其讀音。如此大的記憶量,遠遠超過了一般人的記憶力了。所以,這類文字,一開始就是很難學會的不適合大眾使用的文字,只能由少數(shù)的智力較高的人經過長時間的刻苦學習才能使用。由于表意與表音是互斥的,這就斷絕了人們搞“意、音、形三者合一”來解決這一困難路徑了,那就只能另辟別的路經了。

    這另外的路徑,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對字形結構進行簡化,二是在構字方式和構字規(guī)則上進行改進。

    首先,對字形結構進行簡化。字形簡化包括筆畫形狀的簡化和筆畫數(shù)量的減少。筆畫數(shù)量的減少,會使一些原來不同形狀的字變得相同了,筆畫數(shù)量減得越厲害,“同形異讀異意”的字就越多,例如漢字“會”,就是“同形異讀異意”字,這類字多了,就給記憶帶來很大的困難。所以,簡化是有一定極限的,簡化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簡化了。

    其次,在構字方式和構字規(guī)則方面,主要采取如下辦法:

    1、 用一些最簡化的字(只有1----5畫,所以字數(shù)是不會多的)作組字基本部件,用這基本部件再構建其他的字。這樣就改變了以前一字一形,字形之間沒有關聯(lián)的狀況了,從而使書寫和記憶有了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了,減輕了記憶和書寫的負擔。

    2、 因為每個基本部件原來就是字,既有約定的含意,又有約定的讀音,在用基本字構建新字時,為了使新字好記憶,就采用表意關聯(lián)法或表音關聯(lián)法。例如漢字“美”----羊大為美,由羊和大兩字組合成一個新意,并虛擬這個新意的名稱為mei。這叫做“意、意合成法”。這種方法可以給人一種對本字所表示的“含意”的提示,減小記憶的困難。“鎂”----其左邊的是“金”字,提示這個字表示的含意是金屬范疇的,其右邊“美”,表示這個字的讀音,這叫做“意、音合成法”。這種方法比“意、意合成法”更好,它既有字意的提示,又有字音的表示(間接的),對減小記憶的困難更好一點。因為這種方法,把“形、音、意”三者間接地同一了,形成了間接的聯(lián)想記憶回路。為什么說是間接的呢?因為字音的表示,是以語音(不是音素)為基本單位的,語音是人們虛擬給文字上的,不是它用筆畫直接表示出來的。一種語言的基本語音類型有一千多個,就得先記住這一千多個語音后,才能再讀得“意、音合成字”的音。所以,其減輕記憶困難的作用也并不是很大的。

    以上這幾種改進,使單音文字具備了一定程度的規(guī)范性,標準性和規(guī)律性,基本地形成了一個有規(guī)律的文字系統(tǒng),使它基本上具有“學少知多”的性質,使它向大眾實用性的方向前進了一步。

    但是,由于最簡的字是有限的,語言的音域分布又是不均勻的,所以組成的合體字是有限的!岸趾象w字”組建到了極限數(shù)以后,雖然可以再組建“三字合體字”、“四字合體字”。。。。。等等合體字,一方面使人必須硬記住哪部分表意,哪部分表音,另一方面成倍地增加了筆畫數(shù)量,使文字又難記憶和書寫了。再者,因為在使用“意、意結合”或“意、音(間接的表音)結合”的方法組建新字以后,“意、意結合字”、“意、音(間接的表音)結合字”、“獨體字”就混合在一起了。人們必須首先逐個分出哪個字是“意、意結合”的,哪個字是“意、音(間接的表音)結合”的,才能按“意、意結合”或“意、音(間接的表音)結合”的規(guī)則來讀音和理解每個字。所以,這在加強規(guī)律性的同時也在削弱規(guī)律性,在減輕負擔的同時也在增加負擔。削弱規(guī)律性的原因還有如下的原因:現(xiàn)有的字是有限的,語言的音域分布又是不均勻的,所以組成的合體字是有限的。在構建新的合體字時就難免不會出現(xiàn)表意部分和表音部分都一樣的情況,遇到這種情況時,就只好打破原來的組字規(guī)則,在保證字形不相同的大前提下,隨便組字了。這一矛盾雖然解決了,卻使整個文字系統(tǒng)的組字規(guī)則混亂了,讀、寫文字時無規(guī)律可循了,對成千上萬的字都必須逐個死記硬背了。

    因為字數(shù)增多導致構字規(guī)則的破壞,構字規(guī)則的破壞又使字體構造上發(fā)生了無規(guī)律可循的問題,從而使文字難學的問題不能真正解決。這迫使人們想到減慢增字速度上來。減少文字數(shù)量,是減輕記憶負擔的最綜合最有效的辦法(這是以文字多載為前提的)。為了減少新字的增加,盡量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文字。這除促進一字多意的字數(shù)增多外,也促進了組詞、組句規(guī)則的改進,即語法的發(fā)展。使之在現(xiàn)有的文字數(shù)量不增加的情況下,可以使詞意增加和語義增加。所以,“語意合成詞”法就出現(xiàn)了,就出現(xiàn)了很多二字合成詞,三字合成詞、四字合成詞等。例如漢字:上風、上林苑、上方寶劍、等等。這樣雖然不能達到利用有限的文字組建無限需要的詞匯的程度,卻能使單字利用率比原來提高幾倍。

    另外,語法的改進,也能提高單字的利用率。例如漢字,“蛋白”,“白蛋”!傲瞬黄稹,“起不了”。這些字形字音都不變,只是字的排列順序變化一點,詞意或語義就不一樣了。所以,也只有本身只“表意、音,不表語法”的文字,才能適應這樣靈活的語法的使用。因此,漢字的單音、表意、不表語法和方塊形的特點,不只由漢語的單音決定的,也由漢語的語法和漢字的構建法則決定的。

    有人由于只看到單音語言里出現(xiàn)很多二字合成詞,三字合成詞、四字合成詞以及雙音疊意詞的現(xiàn)象,不了解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就誤認為,這是“單音詞語言向多音節(jié)語言靠攏的趨勢”。提出“單音節(jié)詞的語言是比多音節(jié)詞語言落后的,單音詞語言的發(fā)展方向就是多音節(jié)語言”。

    表意不直接表音的文字,在用于電腦處理是,比起拼音文字來,缺點顯得很大:不便于輸入,速度慢,必須大量字模等。

    對于表意不直接表音的單音文字的缺點,歷史上,人們想了各種辦法來克服,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始終沒有解決“意、音分離”的問題,所以始終沒有實現(xiàn)“完全匹配”,它的難學的問題始終存在著,所以始終不便于大眾普及,始終不是“理想文字”。直到現(xiàn)在,距離大眾實用化的簡易標準,成為“無文盲文字”的標準,還差得很遠。

    就單音詞語言來說,與它對應的最佳文字必然也是單音的,在人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語音拼音原理的時期,必然也是只表意不直接表音的。它所存在的上述缺點也是必然的,所以,在現(xiàn)有的構字方式的基礎上是無法解決的。它雖然有這些缺點,卻是與單音語言能夠對應的必然的文字形式。世界上單音詞為基礎的語言有很多種,與其對應的文字形式有很多種,但它們的共同點,都是以表意為主表音為輔的,與以多音節(jié)詞為基礎的文字正好相反。在語音的拼音原理發(fā)現(xiàn)之后,單音文字以前的那種構字方式就能夠改變了,可以改進為“意、音雙表”文字(即用表意的“意符”與表音的拼音字母“音符”構字)了。既然構字方式改進了,原來構字方式所帶來的上述問題就自然不復存在了。所以,目前世界上的單音詞為基礎的語言系統(tǒng)和其對應的單音字為基礎的文字系統(tǒng)的最終結局,將是“一音多意的、單音詞為基礎的語言”系統(tǒng)和“單音的、一字多意的、意音雙表的文字”系統(tǒng)。

    至此,我們可以將表意文字的變化發(fā)展的情況總結如下:

    字形變化: 圖形---象形---符號;

    字義變化:表事物(間接表語音、語意)---表語意(間接表語音)---“意、音雙表”;

    結構方式:整體--- 獨體字組合--- 意符+拼音字母組合;

    文字含意:一字一意 ---- 一字多意;

    用字方式:用字形區(qū)別詞意(文字單載)---- 用思維判斷詞意(文字多載)。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兩類文字,從目前的發(fā)展階段上看,都是沒有與它所對應的語言完全匹配的,都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程度。它們目前所存在的缺點也是發(fā)展中必然出現(xiàn)的問題。這些問題,必須通過繼續(xù)改進和發(fā)展才能解決。它們雖然有這些缺點,卻是與其語言在現(xiàn)階段能夠對應的必然的文字形式。

    世界上以單音詞為基礎的語言系統(tǒng)和以多音節(jié)詞為基礎的語言系統(tǒng)都有很多種,與其對應的文字系統(tǒng)也有很多種,但這兩類文字系統(tǒng)的初始狀態(tài)都是表意不表音的。后來的發(fā)展,為了適應其對應的語言系統(tǒng),分別變成表意文字系統(tǒng)和表音文字系統(tǒng)了。從兩類語言系統(tǒng)和兩類文字系統(tǒng)現(xiàn)在所具備的基本語言要素和文字要素條件來看,都有發(fā)展成“一音多意的、單音節(jié)詞為基礎的語言”系統(tǒng)和“一字多義的、單音節(jié)的、意音雙表的文字”系統(tǒng)的必然性。

    現(xiàn)在一些表意文字,多數(shù)都具有間接表音的部件了,就說明了它們已經向是“意、音雙表”的目標前進了;一些表音文字系統(tǒng)都加有表意的標志符,已經初步成為“意、音雙表”的文字系統(tǒng)了。不過,因為其對應的語言系統(tǒng)沒有作相應的改進,所以沒有變成單音詞為基礎的文字系統(tǒng),其表意的形式也很不便于記憶。

    為什么他們都趨向于“一字多義的、單音節(jié)的、意音雙表”的文字方向呢?因為在改進為“一字多義的、單音節(jié)的、意音雙表的文字”系統(tǒng)時,必須連帶其對應的語言一起改進為“一音多意的、單音詞為基礎的語言”系統(tǒng)。這樣,原來語言和文字的結構方式都得作本質的轉變,那么,在原來語言和文字基礎上所出現(xiàn)的上述所有的問題就自然不復存在了。它們都可以成為“理想文字”了。這是人們?yōu)榱丝朔Z言和文字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缺點而不斷采取改進辦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千百年來所期望的結果。

    從現(xiàn)有的要素條件對比來看,以單音詞為基礎的語言和文字,比以多音詞為基礎的語言和文字,具有更簡便地被改進成“意、音雙表文字”的條件。因為單音詞為基礎的語言基本不用作大的改動了,只改進文字的結構就行了;而多音節(jié)詞為基礎的語言必須跟著文字一起改為單音詞為基礎的語言,而改變語言要比改進文字結構難得多,語言的改變,不是在短期內能夠實現(xiàn)的事。

    (待續(xù))

    二維碼

    掃碼加我 拉你入群

    請注明:姓名-公司-職位

    以便審核進群資格,未注明則拒絕

    關鍵詞:是什么意思 發(fā)生關系 社會發(fā)展 第二階段 死記硬背 語言 分類 文字 原創(chuàn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我要注冊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進交流群

    京ICP備16021002-2號 京B2-2017066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2788號 論壇法律顧問:王進律師 知識產權保護聲明   免責及隱私聲明

    GMT+8, 2024-12-23 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