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較關注中國大學的一些新聞,發(fā)現(xiàn)了其中種種弊端,也有些略看法,在此提出,望能拋磚引玉,和大家共同探討~
錢學森先生逝世前提出了有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
前幾天看過這樣一則新聞,具體數(shù)字記不清了,大致是這樣的,上世紀末清華大學率先提出了要在本世紀初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隨后北大也提出了類似的目標,然而前幾年北大便主動將目標年限推延,清華的實行之路也不順利。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導致的這一問題? 教育體制?國家政策?社會環(huán)境?還是學生個人的想法?抑或又是其他的什么因素?
回想我個人的經(jīng)歷體驗,本人是二流的學的三流大三學生,現(xiàn)在天天忙于考研。之所以要考研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覺得自己大學期間根本沒有學會什么東西,需要再充實充實自己。在我身邊很多人跟我一樣,大學期間大多數(shù)的人都是期末才開始復習,成績好的是復習好一些的,成績不好的是復習不好的。差別僅在這一個月而已,這樣的學習真正掌握的了多少知識呢?!甚而我覺得就業(yè)不好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大學生本身的質量問題,如果大學期間只是在應付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如果4年的時間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成長而學術上并沒有更多的成就,那么大學生的優(yōu)勢便只在于一紙畢業(yè)證書而已了……
如果大學生多數(shù)在“混事兒”那莫怪中國的學校培養(yǎng)不出杰出的人才了……
復旦大學校長稱“中國大學精神虛脫”,大學并沒有給我們帶來精神的鼓舞和凝聚。國家發(fā)展的一切最重要的還是教育,十年文革的慘痛教訓遺留至今,中國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倘或教育不能夠完全跟上腳步,那么我相信會爆發(fā)的不只是金融危機,會枯竭的也不只是能源!同時衡量教育不能夠只看成績和學歷或者是全民的教育普及程度,還應注重能力、識的培養(yǎng)和精神、性格的塑造。
以下是相關的新聞鏈接,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希望大家能多談談自己的看法。
中國大學精神虛脫
廊坊東方大學城----中國首個大學城舉債擴建10年留下逾20億元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