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價值也屬于成本價值,這才是馬克思的本意(黃佶)
標題里的剩余價值是指馬經(jīng)中的 m,即雇工在剩余勞動時間里創(chuàng)造的價值。我們來看一下,《資本論》里的論述邏輯。
《資本論》第三篇,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chǎn)
p.215-216:
在勞動力出賣時,曾假定它的日價值= 3 先令,在 3 先令中體現(xiàn)了 6 個勞動小時,而這也就是生產(chǎn)出工人每天平均的生活資料量所需要的勞動量,F(xiàn)在,如果我們的紡紗工人在 1 個勞動小時內(nèi)把 1 又 2/3 磅棉花變成 1 又 2/3 磅棉紗,他在 6 小時內(nèi)就會把 10 磅棉花變成 10 磅棉紗!军S佶注釋:在馬克思的這段分析中,工人只勞動了 6 小時,此時還不存在他在后面所說的“剩余勞動時間”!
因此,在紡紗過程中,棉花吸收了 6 個勞動小時。這個勞動時間表現(xiàn)為 3 先令金額。這樣,由于紡紗本身,棉花就被加上了 3 先令的價值。
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產(chǎn)品即 10 磅棉紗的總價值。在這 10 磅棉紗中物化著 2 又 1/2 個工作日:2 日包含在棉花和紗錠量中,1/2 日是在紡紗過程中被吸收的。這個勞動時間表現(xiàn)為 15 先令金額。因此,同 10 磅棉紗的價值相一致的價格是 15 先令,一磅棉紗的價格是 1 先令 6 便士!军S佶注釋:1 先令等于 12 便士,所以 1 先令 6 便士等于 1.5 先令】
我們的資本家楞住了。產(chǎn)品的價值等于預付資本的價值。【黃佶注釋:“產(chǎn)品的價值等于預付資本的價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商品的價值等于生產(chǎn)過程投入的全部價值(我稱之為“成本價值”)。由于此時雇工得到了他們創(chuàng)造的全部價值,還沒有發(fā)生所謂“剝削”,所以,生產(chǎn)過程投入的全部價值(成本價值)也就等于“(資本家)預付(的)資本的價值”】
預付的價值沒有增殖,沒有產(chǎn)生剩余價值【黃佶注釋:此處這個“剩余價值”還是馬克思用來表示“利潤”的那個“剩余價值”(p172),還不是指雇工在剩余勞動時間里創(chuàng)造的那份價值】,因此,貨幣沒有轉(zhuǎn)化為資本【黃佶注釋:即預付的貨幣沒有增值,所以這些貨幣沒有變成能夠增殖的貨幣——資本】。
這 10 磅棉紗的價格是 15 先令【黃佶注釋:“這 10 磅棉紗的價格是 15 先令”,這句話的前提是“商品是等價交換的”,而這個前提并不成立,商品完全可以貴買貴賣,即價格超過生產(chǎn)過程投入的全部價值(成本價值)】,而在商品市場上為購買產(chǎn)品的各種形成要素或勞動過程的各種因素所花掉的也是 15 先令:10 先令購買棉花,2 先令購買所消耗的紗錠,3 先令購買勞動力。
棉紗的膨脹了的價值無濟于事,因為棉紗的價值只是以前分配在棉花、紗錠和勞動力上的價值的總和,已有價值的這種單純相加,永遠也不能產(chǎn)生剩余價值!军S佶評論:“永遠也不能產(chǎn)生剩余價值(利潤)”,這句話是錯誤的,因為棉紗廠是棉紗的專業(yè)生產(chǎn)者,它的成本低于棉紗的非專業(yè)生產(chǎn)者,所以后者無法要求棉紗廠“等價交換”,只能貴買棉紗廠的產(chǎn)品,即價格高于 15 先令,例如 20 先令,于是棉紗廠得到了 5 先令利潤。請注意,此時尚不存在對雇工的剝削!
p.217-218:
他強硬起來。難道工人光用一雙手就能憑空創(chuàng)造產(chǎn)品,生產(chǎn)商品嗎?難道不是他給工人材料,工人才能用這些材料并在這些材料之中來體現(xiàn)自己的勞動嗎?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一貧如洗,他不是用自己的生產(chǎn)資料,棉花和紗錠,對社會和由他供給生活資料的工人本身進行了莫大的服務嗎?難道他的服務不應該得到報酬嗎?但是,工人把棉花和紗錠變?yōu)槊藜,不也就是為他服務了嗎?【黃佶注釋:馬克思開始排除資本家的其它非剝削性利潤來源!
p.218:
我們這位朋友剛才還以資本自傲,現(xiàn)在卻突然變得和自己的工人一樣謙遜了。難道他自己沒有勞動嗎?難道他沒有從事監(jiān)視和監(jiān)督紡紗工人的勞動嗎?他的這種勞動不也形成價值嗎?但是,他的監(jiān)工和經(jīng)理聳肩膀了!军S佶注釋:馬克思排除了資本家參加管理工作、資本家的利潤來自管理工作的報酬這個可能性!
p.219:
讓我們更仔細地來看一看。勞動力的日價值是 3 先令,因為在勞動力本身中物化著半個工作日,就是說,因為每天生產(chǎn)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要費半個工作日。但是,包含在勞動力中的過去勞動和勞動力所能提供的活勞動,勞動力一天的維持費和勞動力一天的耗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量。前者決定它的交換價值,后者構成它的使用價值。維持一個工人 24 小時的生活只需要半個工作日,這種情況并不妨礙工人勞動一整天!军S佶注釋:馬克思開始論證雇工的勞動時間存在“剩余勞動時間”,即無償勞動時間。】
p.220:
我們的資本家早就預見到了這種情況,這正是他發(fā)笑的原因。因此,工人在工場中遇到的,不僅是 6 小時而且是 12 小時勞動過程所必需的生產(chǎn)資料。如果 10 磅棉花吸收 6 個勞動小時,變?yōu)?10 磅棉紗,那末 20 磅棉花就會吸收 12 個勞動小時【黃佶注釋:雇工的勞動時間延長為 12 小時了】,變成 20 磅棉紗。我們來考察一下這個延長了的勞動過程的產(chǎn)品。現(xiàn)在,在這 20 磅棉紗中物化著 5 個工作日,其中 4 個工作日物化在已消耗的棉花和紗錠量中,1 個工作日是在紡紗過程中被棉花吸收的。5 個工作日用金來表現(xiàn)是 30 先令,或 1 鎊 10 先令。因此這就是 20 磅棉紗的價格。1 磅棉紗仍然和以前一樣值 1 先令 6 便士。但是,投入勞動過程的商品的價值總和是 27 先令。棉紗的價值是 30 先令。產(chǎn)品的價值比為了生產(chǎn)產(chǎn)品而預付的價值增長了 1/9。27 先令變成了 30 先令,帶來了 3 先令的剩余價值。戲法終于變成了。貨幣轉(zhuǎn)化為資本了。
【黃佶評論:“產(chǎn)品的價值比為了生產(chǎn)產(chǎn)品而預付的價值增長了 1/9(即 3 先令)”,產(chǎn)品的價值為什么會增加?是因為工人多勞動了 6 小時,所以,雖然產(chǎn)品的價值比資本家預付的價值增長了 3 先令,但是別忘記了產(chǎn)品的價值中還包括雇工在第二個 6 小時勞動里創(chuàng)造的價值,而這份價值恰好就是 3 先令,在后面,馬克思會告訴我們:這份價值就是剩余價值,即 m。馬克思寫得很清楚:“產(chǎn)品的價值比為了生產(chǎn)產(chǎn)品而預付的價值增長了”,即商品價值是比資本家預付的價值增長了,而不是相對于實際投入的總價值量增長了,所以,產(chǎn)品的成本價值等于(資本家和雇工共同)投入的總價值量,即 C+V+m!
【黃佶評論】資本家投入了 C+V,工人額外投入了 m,馬克思認為商品是等價交換的,價格必然等于成本價值 C+V+m,商品出售之后,資本家拿到了 C+m,工人只拿到了 V,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 m 卻進了資本家的腰包,所以馬克思才說資本家剝削了工人。
p.243-244:
勞動過程的第二段時間,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做工的時間,雖然耗費工人的勞動,耗費勞動力,但并不為工人形成任何價值。這段時間形成剩余價值,剩余價值以從無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誘著資本家。我把工作日的這部分稱為剩余勞動時間,把這段時間內(nèi)耗費的勞動稱為剩余勞動。把價值看作只是勞動時間的凝結(jié),只是物化的勞動,這對于認識價值本身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同樣,把剩余價值看作只是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jié),只是物化的剩余勞動,這對于認識剩余價值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军S佶注釋:這是馬克思對剩余價值 m 的定義!
引文摘自《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
wzwswzws 說商品的成本價值等于 C+V,剩余價值 m 不屬于商品的成本價值,顯然是違背馬克思的本意的。他的錯誤根源是:他只看到了商品成本價值中資本家投入的部分(C+V),而沒有看到工人還額外投入了在剩余勞動時間里創(chuàng)造的價值,即剩余價值(m)。
wzwswzws:
另一方面,工人是按照勞動力的價值出賣勞動力的,資本家在勞動力上所支付的成本也就是勞動力價值,因此,工人勞動產(chǎn)出的價值中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部分就是資本家沒有付出成本而得到的價值。不然,怎么能叫剩余價值呢?
所以,你把剩余價值也叫做成本價值,那么它就成了所投入的成本,而不是勞動產(chǎn)出的價值了。你還把它叫做剩余價值,那實際上就是把它說成了圓形的方,純粹是自相矛盾。
http://xalimeijing.com/thread-12082950-1-1.html
95 樓
============================
附錄:
因此,這個過程的完整形式是 G-W-G'。其中的 G=G+△G,即等于原預付貨幣額加上一個增殖額。我把這個增殖額或超過原價值的余額叫做剩余價值。(p172)
=========================
我可以這樣寫一篇系統(tǒng)性的文章,你 wz 能寫嗎?你一寫,就出洋相了,所以你永遠不敢寫系統(tǒng)性的文章。
黃佶,2024-10-21